中国·雅博体育(认证网址)官方入口-App Stor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学术讲座】 胡晓明:略谈后五四时代的中国文论

编辑:孙霁雯 预审:李伟 终审:戴和圣  发布时间:2023-11-08

本网讯(雅博体育app官方入口 谷敏)2023年11月6日晚,由安徽师范大学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孟实美学讲坛”第十一讲在雅博体育app官方入口四楼会议室举办。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先生应邀带来题为“略谈后五四时代的中国文论”的精彩学术报告。雅博体育app官方入口院长项念东教授、文艺学教研室张勇教授等老师,文艺学、美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部分本科生六十余人聆听了讲座。学术讲座由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侯宏堂教授主持。

胡晓明老师从“孟实美学讲坛”的名称说起,谈到自己与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的因缘。在本科三年级阅读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被朱先生开阔的视野、新颖的观点、清通的义理、清澈透明的文字深深吸引。进而深情回忆起在安徽师大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硕士时的读书生活,强调读书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定要读中国最重要的经典”,我们要做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滋润人心的学术研究,人文学科并不只是求真,更重要的是求意义之所在。

接着,胡老师从游历天门山的实际体验切入,与同学们探讨后五四时代文论所提倡的“非虚构性”。胡老师指出,我们很长时间受到西方虚构文学理论的统治,而忽略了“非虚构性”——这可能是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比如诗史理论。讲座中胡老师以天门山图片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门山与一千多年前李白看到的天门山是否一样,强调:我们不要低估一首诗歌背后的东西,读书要有问题意识,这样的研究才有意思、有意义;五四时期的文论和后五四文论一个重要的区别正是对文学“虚构性”和“非虚构性”的不同关注,新诗和古典诗歌重要的区别就是新诗更多的是虚构,而古典诗歌更注重非虚构。另外,说到大青山的李白墓时,胡老师感慨道,我们要感受的是李白的生命气息而不是现代冷冰冰的建筑,人文学者应该对社会有参与度,要有审美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随后,胡老师谈论古典中国的古典性及其魅力,对近九十年前的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中人不见”的争论进行了新的阐释。胡老师不满足于学派之争、意识形态之争的定性,而开辟了“文化诗学之争”的新论域。他认为,鲁迅所论代表了现代性,代表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性解读;朱光潜所论不出中国诗学传统,代表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古典性解读。朱光潜其实是隐隐地代表了后五四时代的反“反传统”力量,对于五四派的重新认识。或者不妨说,朱光潜其人其论,其实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借着他的一支新笔,向着现代性,曲而求伸的一次“对话”。有趣的是,鲁迅也是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成功表达了他的现代性,不妨也说是现代与传统的一次“对话”。再次深入描述此一对话,重在挖掘其中中国传统资源是如何参与到现代文化过程中去的。尤其是其中借传统来反传统,借现代来反现代,传统与现代是如何在阅读中错置换位的现象。一来,看他们那里,与时代对话的古典文学阅读,是如何与现代文化思想深深联系的;二来,更多了解现代与传统之间内在结合的复杂情况。

朱光潜先生认为“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清”这两句诗,前一句表现了“消逝”之美,后一句表现了“永恒”之美;在美感经验中,肯定静比动好,静穆比热烈更高。胡老师认为,朱光潜所论,完全不出于中国诗的传统美学范围。由温柔敦厚诗教,到宋人论韵,中国美学的一大线索正是如朱光潜所论。所谓化“消逝”为“永恒”,化沉痛为平和,化有限为无限:正是宋人所说的绚烂而归于平淡,转悲为健之美,仅从客观的了解来看,朱光潜更得中国艺文传统的真相。这是融合了儒家的中和、敦厚、内敛、清明在躬之美,融合了道家的尚圆、冲虚、体无、大象无形之美,也吸收了佛家的平静、无相、清空透明之美,而成全的一种美学智慧。虽然美好的音乐消逝了,却依然青山巍巍。这几乎相当于一种诗化的人生信仰。朱光潜的成功,表明中国文学艺术传统的可大可久,表明中国文化的曲而求生,表明中国文化完全有各种可能转化新生。

胡老师指出,朱光潜所论和鲁迅所论其实都做到了古今贯通,只不过“通”法不一样。后五四时代中国文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古今贯通”,古典文学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陈列品,而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正如长江千年来的文化意象,“消逝”和“永恒”的对比,构成了我们走到长江边复杂的心理。

在讨论互动环节中,胡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非虚构性与诗化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说”和“事境说”、非虚构性在诗人的情怀和诗歌意象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了精彩的解答。

最后,侯宏堂教授就本次学术报告作了简要的总结。胡老师讲座中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问题,如:读书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定要读中国最重要的经典,后五四时代文论的“非虚构性”“古今贯通”“客观的了解”,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不只求真还要求意义,等等。胡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宏阔、观点独到、立意高远,充满了对当下、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切关怀,对同学们思考学术人生之路,思考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有着诸多启发。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


Baidu
sogou
XML 地图